健康 首页 > 健康 > 文章详情页

中国占据全球食管癌半壁江山 免疫治疗加速中国食管癌治疗突破

近年来,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以我国高发、特发的消化道肿瘤——食管癌为例,我国每年新发约24.6万例,死亡约18.8万例。根据2018 GLOBOCAN数据预估,中国食管癌发病及死亡均占到全球的一半以上。

相比其它癌种,我国食管癌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但近几年来免疫治疗在食管癌上获得的成功突破了其瓶颈。为进一步促进全国食管癌权威专家与多学科医生共同探索、交流,引领我国食管癌综合诊疗水平进入新阶段,北京癌症防治学会于2020年9月6日正式成立了北京癌症防治学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沈琳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主要成员覆盖了国内权威食管癌专家,以及包括内科、外科、放疗科、影像、病理科等学科的临床医生和从事基础医学研究的学者。

针对“中国特色”食管鳞癌,免疫治疗助力食管癌跨越新台阶

我国食管癌以鳞癌为主,河南、河北、山西、安徽以及江苏等地区食管癌高发,主要与饮食习惯及遗传因素有关。提到食管癌的早期症状,樊青霞教授介绍,食管癌早期没有特异性表现,病人偶尔有异物感或灼烧感,但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从临床症状上很难发现。因此,生活在食管癌高发地区以及有家族史的人群,可以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异常。

对于中国食管癌的治疗现状,沈琳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中晚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甚至不足20%,在食管癌免疫治疗问世之前,可以说在治疗手段和生存改善上,数十年来均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食管癌早期症状隐匿,筛查难度大,导致7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手段有限且患者预后差。对于早期患者来说,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获得根治,而晚期患者因肿瘤负荷高,往往已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的食管癌在发病人群、高危因素及病理类型上都具有“中国特色”。食管癌专委会顾问、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遗传学研究室主任柯杨教授补充道:“与西方国家高发的食管腺癌不同,在中国九成以上患者都是食管鳞癌,之间的差异大到可以说是两种疾病,而且中国食管癌是多因素影响下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很高兴看到免疫治疗目前在食管鳞癌研究上的新进展,有可能帮助我们最终填补这一差异。”

提到食管鳞癌的免疫治疗发展,不得不提2019年全球首个食管癌免疫治疗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在美国的获批上市。更令人欣喜的是,距离美国获批仅1年不到的时间,2020年6月该药物用于二线晚期食管鳞癌患者的治疗就正式在中国获批。对比过去的标准化疗方案,帕博利珠单抗使PD-L1阳性食管鳞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翻了一番,死亡风险降低62%,达到一年以上生存的患者是化疗组的三倍。在治疗疗效、长期生存获益和安全性方面,帕博利珠单抗都显著优于过往标准治疗,且在中国人群疗效更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中国食管癌治疗潜力巨大,提高可及性是生存率攀升的关键之一

樊青霞教授介绍,目前食管癌治疗药物并不太多,化疗仍然是治疗的基石,同时需要配合手术、放疗、免疫或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使用。不过,近几年国内药企研发加速,新药审评审批也在加速,特别是对于进口药,国内患者用药情况正在改善。

目前来看,在探索创新治疗方案的同时,如何寻找优势人群,为患者带来最精准的治疗获益,也是目前食管癌治疗的课题之一。以帕博利珠单抗为例,研究表明PD-L1阳性患者可以从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中获得显著的疗效和生存获益,而且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治疗耐受性更好,同步实现活得长和活得好的目标。

在能够精准筛选优势人群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创新药物广泛地精准覆盖这些患者,是改善食管癌治疗水平与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之一。因此,沈琳教授呼吁,应该通过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参与来提高药物的可及性,例如通过国家医保切实惠及中国食管癌患者。

尽管中国食管癌起点较低,但专家们表示,中国在学术研究、诊疗水平和患者生存方面都具有极大的改善潜力。尤其是随着免疫治疗的出现,食管癌治疗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与此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以中国专家为主导的世界级大型多中心临床试验越来越多,相信不仅是中国食管癌治疗格局即将迎来巨大变革,也有望帮助全球所有的食管癌患者,而这个目标也需要更多食管癌专家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客户端推荐下载

返回网站首页